关于印发《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11日       来源: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阅读:421次

各市州、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产业园区,有关单位:

    现将《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0年1月18日      

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决策部署,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形势

    (一)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

    数字经济地位日益凸显。2018年,全球数字经济总量超30.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达40%。美国数字经济规模全球第一,中国、德国、日本、英国紧随其后。80%以上国家数字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同期GDP增速,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数字产业化步伐加快。全球电子信息制造技术加速创新,存储器、射频器件等ICT基础技术实现突破。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动相关芯片和产品加速研发。5G 商用序幕拉开,各国加速 5G 商用进程。互联网创新衍生新业态新模式,视频类APP等移动应用迅猛发展,游戏产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全球公有云市场快速崛起。

    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ICT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产业数字化日趋明显。工业互联网成为各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选择,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应用加速推进。

    (二)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形势

    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 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成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国11个省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万亿元,广东以4万亿规模全国领先。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持续推进。2018 年全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6.4万亿元,在GDP中占比达到7.1%,产业数字化规模为24.9万亿元,占GDP比重27.6%。信息通信、软件等行业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软硬件技术体系和生态系统不断扩张。工业互联网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关键支撑,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5G商用全面铺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各行业融合日益深化。

    各地竞相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浙江省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广东省实施数字经济“128”发展战略,贵州省将数字经济作为全省战略行动推进,江苏、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市陆续出台数字经济相关政策。

    二、发展基础

    数字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8年全省数字经济总量达到8970亿元,占GDP比重24.6%,全国排名第十二、中部地区第三;同比增长14.6%,高于同期GDP增速6.8个百分点。拥有“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高压高功率密度IGBT芯片及其模块等自主创新重大成果。数字经济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入围“全国互联网百强”3家、“全国软件百强”1家、“全国电子百强”1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上市企业达20家,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87家。

    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2018年全省数字产业化增加值为227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达到2169.9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751.2亿元。移动互联网较2013年增长14倍,营收达到1060亿元。

    产业数字化成效显著2018年全省产业数字化规模为6700亿元。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全省16个企业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家企业纳入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全省“上云”中小企业达20万余户。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310多家企业启动贯标。服务业数字化发展迅速,数字内容产业等领域优势突出,打造了“湖南品牌”。

    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出台了支持移动互联网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和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措施,发布了工业互联网APP、大数据、人工智能、5G应用创新、超高清视频等产业行动计划,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底,全省建成移动通信基站36.1万个,省内所有城区、县、乡、行政村以及92%自然村实现4G全覆盖。5G部署步伐加快,省内已完成2613座5G基站建设。新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及40多个大数据中心相继投入运营。

    同时,全省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数字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占比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外向依赖度较高,高端复合型人才短缺;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数字经济重大产业项目偏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快。

    三、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一条主线、双轮驱动、三个坚持、四个着力”总体思路,紧扣“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这一主线,依托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着力打造产业生态,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贡献力量。

    (二)发展原则

    创新驱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前沿引领技术,加强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应用牵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的赋能引领作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互促共进、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开放共享。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关键要素的重要作用,以数据资源价值挖掘激发经济新活力。实施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和空间。

    保障安全。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推动网络信息安全与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三)发展目标

    经过规划期的努力,全省数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治理体系初步完善,湖南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产业聚集区和应用先导区。

    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进入全国前10强,突破25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15.8%以上;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5%,其中数字产业化总量突破7500亿元,产业数字化总量突破17500亿元。

全省数字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

2018

2025

1

数字经济总量

1.1数字经济GDP(亿元)

8970

25000

1.2数字经济GDP占总GDP的比重(%)

24.6

45

1.3数字经济GDP年均增长率(%)

14.6

15.8

2

数字产业化

2.1数字产业化总量(亿元)

2270

7500

2.2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2169.9

4200

2.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751.2

1500

3

产业数字化

3.1产业数字化总量(亿元)

6700

17500

3.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69.7

84

3.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40.6

64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化

    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抢抓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展重大机遇,放大特色优势,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发展能力,加快打造成为享有盛誉的国家级产业集群。面向高端设计、特色工艺制造、先进封测、关键设备和材料等领域,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坚持龙头带动、生态培育、需求牵引,做大做强自主可控计算机及信息安全产业、新型显示器件产业、5G应用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巩固发展智能终端及配套、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电子材料、应用电子、电子陶瓷、印制电路板等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建设国家功率半导体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加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长沙)、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湘南、湘西等地区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推动洞庭湖等地区主动对接长江开放经济带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做强做优软件服务与互联网产业。提升高端软件供给能力,发展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发展基于网络协同的办公软件等通用软件,研发面向金融、教育等领域的高质量行业应用软件。推进工业软件发展,形成一批面向不同工业场景的工业数据分析软件与系统,以及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工业智能软件和解决方案。强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园,营造名园、名企、名品一体化的高端产业生态。促进移动互联网与工业、农业、服务业优势领域深度融合,壮大移动电商、移动新媒体、动漫游戏等细分优势领域。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业,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升级。

    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兴领域,立足全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拓展应用场景,探索行业应用,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建设大数据、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企业大数据运用能力,面向工业、交通等数据资源丰富、信息化基础较好的重点行业领域,推动跨行业大数据整合集聚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经济,促进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语音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实时协同人工智能的5G增强技术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聚焦数字内容领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应用数字化技术,按照4K先行、兼顾8K的技术路线,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发展超高清视频内容制作,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二)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等重点行业,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打造工业互联网供给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多层次系统化平台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推动低成本、模块化工业互联网设备和系统部署应用,强化测试评估,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能力。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行动,不断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APP,促进企业生产管理关键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进协同研发设计平台、个性化定制平台建设,培育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优势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的推广,促进企业本质贯标,打造新型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面向金融、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等行业,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深化行业应用,推动智能物流、智慧交通、数字金融等领域发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聚焦旅游、健康、养老、教育、餐饮、娱乐等领域,促进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发展体验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新业态,把长沙打造成移动生活之都。

    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农业生产、加工环节数字化改造,加快推广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在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重点发展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先进农机装备,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三)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聚焦我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面向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数字产业化领域,围绕超高清视频等行业,重点突破柔性显示、量子点、超高清等新型显示技术。围绕集成电路等行业,重点突破宽禁带半导体、CPU、GPU、DSP、SSD等技术,发展面向通用芯片、专用芯片等领域的高端定制设计、研发、生产服务能力。围绕网络技术,推进5G、6G、IPv6、时间敏感网络、新一代无线局域网等新型技术应用研究。产业数字化领域,围绕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行业,重点突破电控系统、高精度定位与姿态控制、多设备协同控制等技术。围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重点突破工业传感器、系统软件、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统等技术。前沿技术发展领域,突破高速运算系统、超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等超级计算技术。面向无人驾驶等应用领域,突破以北斗、UWB等为基础的高精度定位位置服务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超导、磁悬浮、微电子等前沿材料突破,引导新材料领域技术跨越式发展。

    (四)建设数字经济基础设施

    优化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加快 5G 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形成连续覆盖城区及室内环境的5G网络,完善物联网部署,探索第六代移动通信(6G)、量子通信等新型网络建设,打造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新一代通信网络。提升大数据基础设施水平,推进数据中心、云计算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公共服务、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数据中心,探索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和模式,形成布局合理、连接畅通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实施工业互联网内网、工业企业外网建设升级,推动工业互联网二级解析节点建设,利用标识促进信息资源集成共享。发展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继续加强超级计算、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扩展提升演算能力,围绕大规模数据运算等领域,打造梯度层次化演算能力。完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面向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共数据资源库、云服务平台等基础数据平台,建立人工智能算法与平台安全性测试模型及评估模型。提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网络等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推广智慧建筑、市政物联、交通物流等应用场景的感知设施部署,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和管理基础设施数字化。

    (五)创新数字经济治理模式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不断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水平,促进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流程再造,实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推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创新。

    提高民生服务水平。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开发各类便民应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利用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技术,促进公共信用数据与互联网等数据的汇聚整合,实现信用主体信息共享,为经济高效运行提供全面准确的基础信用信息服务。

    推动构建协同治理体系。促进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政府监管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六)强化数字经济信息安全

    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依法落实企业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建立并完善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第三方测试机构参与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

    提升信息安全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加快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长沙)建设,建立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标准统一的数字经济信息安全体系。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手段、平台建设,完善全天候全方位安全支撑能力,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

    提升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工业生产、主机、智能终端等设备安全接入和防护,强化控制网络协议、装置装备、工业软件等安全保障,提升国产信息安全设备和控制系统内生安全能力。推动设备制造商、自动化集成商与安全企业加强合作,提升企业设备和控制系统的本质安全。

    (七)构建数字经济生态体系

    打造跨界融合发展模式。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创新,推动跨领域、跨行业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鼓励平台企业与实体企业深化合作,聚焦精准营销、便捷支付等业务环节,推进线上线下联动、跨界业务融合,引导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数字经济“双创”体系,推动大企业“双创”发展,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态势。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机遇,促进我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发挥长株潭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湖南数字经济发展;发挥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沿海经济带产业转移的作用,打造湖南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发挥环洞庭湖经济圈作为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门户和桥头堡作用,增添湖南数字经济发展新动力。发挥各地域、各层次特色优势,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制造、软件、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网络安全等专业园区,丰富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逐步形成相互协同的湖南特色区域发展格局。

    五、重点工程

    (一)自主可控计算机及信息安全产业提升工程

    完善产业生态。充分发挥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长沙)辐射带动作用,以“PK”、“鲲鹏”两大体系培育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基础软硬件、整机及外设等产品,深入挖掘省内自主可控特色优势产品,提升产业链水平,打造“开放联合”的产业生态。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下一代CPU和操作系统、第三代半导体、国产集成电路装备、IGBT、量子计算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支持优势企业进入国家名录,参与或主导细分领域标准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向重点行业拓展。强化产业服务能力。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适配中心和运维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产业配套服务能力。提升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长沙)建设水平,打造引领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产业生态初步完善,产业链水平大幅提升,湖南成为引领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二)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壮大工程

    实施“强玻引屏补端”计划。以柔性、超高清、高性价比为发展重点,提升消费电子品防护玻璃、特种玻璃等重点产品的市场地位,推动玻璃基板、触摸屏单体和模组提质扩产,加快大尺寸显示面板、柔性屏、智能显示终端等项目的布局,加强Micro LED、量子点等前瞻技术的研究。加强产业配套支撑。发展IC驱动芯片、ITO靶材、真空镀膜设备等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和关键装备,提升产业链整体配套能力。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充分发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生态平台优势,推动5G、AI、计算机等产业间的跨界融合,深化面板企业与终端企业合作。

    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形成产业布局优、链条构架全、创新能力强的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成为我省工业新兴支柱产业。

    (三)集成电路产业成长工程

    提升集成电路设计业。力争在CPU、GPU、DSP、SSD、4K/8K、5G等高端芯片产业化上实现突破。壮大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发展离子注入机等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技术,提升集成电路国产化装备和成套建设能力和水平。布局新一代半导体产业。推动IGBT、第三代半导体等重大项目,构建完善产品链,促进氮化镓和碳化硅器件制造技术开发,发展器件级、晶圆级封装和系统级测试技术,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加快实现规模化生产能力。推进功率半导体器件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探索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产业化路径。

    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形成以设计业为龙头、特色制造业为核心、装备及材料等配套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国功率器件中心、第三代半导体重要基地、集成电路设计和装备特色集聚区。

    (四)超高清视频产业培育工程

    丰富超高清电视节目供给。大力发展4K/8K等数字内容制作,推动超高清视频节目制作、包装、总控播出、传输系统升级改造,开展超高清视频直播服务。支持超高清电视内容集成平台、直播分发平台、摄制平台及制作生产基地建设。促进行业应用。构建“广电+互联网”智能一体化平台,打造智能新媒体平台。支持超高清视频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融合创新,鼓励超高清视频在安防监控、医疗健康、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强化产业支撑。加大光学镜头、CMOS感光器件、编解码芯片、前端核心设备等产品研制,发展超高清显示设备等终端、整机产品和系统,建设超高清测试验证平台。研发面向广播电视、工业制造等领域的超高清视频技术和产品,推动超高清视频监控、工业相机、医疗影像设备等行业专用系统设备的产业化。

    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将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V谷”,构建“制造+内容+传输+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湖南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超高清视频内容生产基地和应用示范区。

    (五)移动互联网产业提质工程

    提升消费互联网。聚焦移动电商、移动新媒体、移动生活服务、动漫游戏等细分优势领域,培育100家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营造凸显湖南特色的消费互联网产业生态圈。发展产业互联网。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培育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及工业软件产品,提高制造业柔性化和个性化订制服务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无缝对接制造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精准营销服务。推广工业电子商务。支持工业企业应用互联网实现采购销售的在线化、网络化、协同化,推动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和创新管理模式。

    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力争上市互联网企业超过10家,全国互联网百强入围企业超过5家,建成国内领先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把湖南打造成全国产业互联网高地。

    (六)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

    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优势产业链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集群基础能力。支持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牵头或联合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平台测试验证,提升平台技术和服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与相关机构合作,建设本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构建多层次平台体系。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围绕特定行业、场景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引导企业个性化、定制化上云,培育“上云上平台”新业态新模式。完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构建工业互联网供给资源监测机制,培育、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商,推动解决方案商与制造企业精准对接、深度合作。推动建设一批特定行业、集群、场景的生产流程优化、质量分析、设备预测性维护、智能排产等工业APP。

    到2025年,打造5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3-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累计培育4万个工业APP,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应用水平在全国领先。

    (七)物联网产业强基工程

    推进感知互联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电信运营商加快部署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窄带物联网,推动物联网的规模部署与集成应用,实现面向室内、交通路网、地下管网等应用场景的深度覆盖。推动5G网络与泛在感知、万物互联等物联网技术融合应用。发展物联网基础产业。大力培育传感器、RFID产品、嵌入式芯片、传感网络设备等物联网产品制造业,加快发展嵌入式软件、网络服务、传感网智能管理等物联网服务业,重点开发一批典型行业和领域测控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设备运行维护、远程监测诊断等服务,打造物联网核心产业集群。深化物联网基础应用。面向交通、医疗、能源等重点领域,深入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导航及定位系统、车载物联网终端等,形成一批与行业特点紧密结合的车联网解决方案。推进诊断装备、治疗装备的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医疗物联网产业。培育基于传感器技术、NB-IoT/5G通信模组、边缘计算技术等能源物联网产业。

    到2025年,物联网基础设施在全省范围内形成有效覆盖,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全省范围内建成1-2个国内先进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区。

    (八)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工程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重点围绕信息通信、工业电子等应用领域,发展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传感产品和敏感元器件,促进基于微机电系统等工艺的新型智能传感器研发,发展基于磁感、超声波等新原理的智能传感器。推动语音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智能装备和智能终端等嵌入式系统。培育智能产品。发展智能控制产品,培育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人机交互等特征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工程机械等技术和产品。培育智能理解产品,促进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智能硬件普及,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家居、移动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应用。发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链。依托我省先进轨道交通、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带动汽车电子、北斗导航及位置服务等支撑产业发展。依托工程机械等产业,促进无人驾驶、远程智能控制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我省电子信息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向人工智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智能产品、解决方案和智能服务。

    到2025年,建成10家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打造5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培育形成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人工智能企业和产业,全省智能经济规模达到3000亿元。

    (九)大数据产业促进工程

    加快大数据技术研发。促进大数据基础类技术研发,发展分布式数据库、数据集成工具等技术。促进分析类技术研发,发展数据挖掘工具、可视化工具等技术。推进管理类技术研发,发展数据管理平台、数据流通平台等技术。提高大数据产业能级。加快推进大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发展应用承载、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数据服务。推动工业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工具、分析与挖掘工具、数据可视化工具等软件产品开发,支持传感器、服务器、存储设备、网关设备等硬件产品发展,形成健全的大数据基础性、通用性产品体系。培育一批第三方数据资源提供商、数据应用提供商。推动大数据创新应用。促进工业大数据发展,推动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研发面向不同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促进服务业大数据发展,利用大数据支持品牌建立、精准营销和定制服务等。推进不同行业大数据聚合,培育数据服务、数据分析、大数据交易治理等新业态。

    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培育30家大数据应用及服务骨干企业,建设20个工业大数据示范平台。

    (十)区块链集成应用工程

    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突破。鼓励面向国产操作系统和芯片的区块链底层技术研发,在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侧链与跨链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建立整合产学研用的应用孵化中心,在应用框架、分布式存储、可信执行环境等方面快速突破,打造面向行业的区块链应用技术体系。培育区块链产业生态。促进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培育发展一批区块链龙头企业,加快企业联盟链、私有链的发展,探索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模式。积极拓展区块链应用场景。推动区块链技术在社会治理、社会救助、知识产权、供应链、工业检测存证等领域的应用,探索数字经济模式创新。促进区块链技术在中小企业贷款、银行风控等金融领域和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等民生领域的应用。依托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促进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

    到2025年,建立5个省级区块链产业园,拓展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形成10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块链龙头企业。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对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统筹各级各部门力量,形成全省上下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格局。探索构建数字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全省数字经济运行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宏观决策、项目策划、招商引资、政策研究等提供支撑。

    (二)加大资金支持

    统筹制造强省、中小企业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争取国家、省相关专项资金,推动设立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数字经济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支持数字经济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将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领域重大装备和新材料,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首批次”保险政策予以支持。发挥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数字经济产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激励税收优惠等创新激励政策。

    (三)建设人才队伍

    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充分调动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加强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构建面向数字经济发展前沿的多层次、高质量人才团队。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省内设立分院(所),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实施《湖南省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围绕重大研发任务和基地平台建设,加快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学科带头人、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

    (四)培育市场主体

    瞄准世界500强、大型跨国企业、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企业,开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和补链招商。建立数字经济企业“白名单”制度,精准施策,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着眼细分领域,大力培育“小巨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 “独角兽”企业,推动数字经济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鼓励各类数字经济创新创业载体催生“双创”新企业,对获得国家级“双创”试点示范的数字经济企业、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给予奖励扶持。

    (五)促进信息消费

    推动建立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打破行业进入壁垒,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企业公平竞争。面向超高清视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消费重点领域,发挥政府应用、重大工程示范作用,带动扩大信息消费市场需求。鼓励企业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及时洞察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及服务供给,激发数字经济消费需求。提升信息产品、服务、内容的有效供给水平,加快信息终端普及和升级,持续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

    (六)深化开放合作

    鼓励省内企业与国内外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转化。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交流合作,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和产业项目。发挥世界计算机大会、互联网岳麓峰会等平台作用,构建链接全球数字经济高端创新资源的合作网络,对接行业资源,主动融入全球产业生态圈。支持参与制定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和标准,参与国际合作大型开源项目,推动平台型开源软件创新和应用开发。

    (七)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鼓励市场化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行以负面清单为主的产业准入制度,包容审慎、鼓励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加大试点示范,促进应用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及数字经济平台,扩大数字经济宣传。